【週讀計畫】談寫作、情詩、免費的得獎散文

Sonia Wu
15 min readMay 4, 2019

--

《有型的豬小姐》

62篇散文集結成冊,這本是李維菁去年過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書名叫做《有型的豬小姐》,背後理由是她一個藝術家朋友北上,李以為他是為了一場拍賣展而來,朋友卻笑說:「才不是,你看過豬自己上市場的嗎?」

豬不上市場,藝術家不進拍賣場,李維菁便問自己:那作家又被定位在哪?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她寫生命裡那些讓她感動讓她駐足思考的。在創造屬於自己這代的文字時,她老是說:「要很有型,要有自己的風格。」

62篇裡有對日常的雜感、對生活的體悟、對時物的評論等,筆法溫柔以至於讀者可能常常會感覺:天!她竟然能如此大器看這種鳥事。但她又不是一昧的溫順乖巧,而是在該清醒的時候犀利的說出想法,該獨立的時候勇敢面對自我。

某日和讀書的朋友聊起這本書:

我:「我在看她的《有型的豬小姐》,很喜歡她針對文學跟生活的評論,覺得很有洞見又赤裸,日常故事反而沒那麼觸動我。」

C:「可能是因為她用第一人稱,但是她的我跟妳的我,沒辦法帶入?」

我:「這本是散文集,應該不影響。有些故事感覺像風,例如〈吞日光燈管的男人〉,一吹就過去了。」

C:「這篇其實可以對應妳寫白鯨的那篇。妳仔細看,李的表現手法很穩,敘事條理清楚,架構平伏,像是已經架好鐵軌的列車。」

我:「這樣說也有道理。感覺很清醒地在書寫,不賣弄任何技巧,很多題材其實是可以灑狗血的,但它沒有,所以這種真實是更加倍的。我感覺自己太把它當小說看了,期待它跟《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樣魔幻(到底)。」

C:「就還好,但是這個『還好』已經在很水準之上了。」

我:「我理解。我更喜歡像是〈俗物〉這篇裡的觀察,感覺扎扎實實地寫到性別在文學中的痛處。讓我想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說:「Ten years ago people started to say oh, women are writing memoirs and essays, how weird, but women were already writing essays and memoirs, it was just then that people started to notice. 性別刻板印象不止存在於女性作者上,很多時候也會存在在男性寫作者上, 李維菁把兩塊都點出來了,但也不是試圖要解決這個大現象,而是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給讀者,是可以細讀多次的文字。我也喜歡她對文化和媒體的觀察,都很直白的文字,但寫得犀利又精準。」

〈俗物〉節錄

男性作家不太寫俗物性的描寫,會被當作人當作大眾作家或雜文作者,也不能在訪談之中讓人見到自己對於俗物流行有什麼歡喜偏執,那是不重要不偉大的,那是女人家的或比較不崇高的範圍,不文學就是。女性作者也許比較沒這侷限,因為女性長久以來早與俗物性的連結順理成章,本質上大眾期待就沒那樣崇高。本來就罕有人(不管男女)能像張愛玲那樣寫俗物寫得讓人驚心動魄毛骨悚然,那恐怖的才華讓人不敢隨便拿通俗大眾的帽子瞎戴她。所以多數的狀況是,女性作家要自我或讓他人認同,自己在寫作上是玩真的是嚴肅的,就很本能地要讓自己在行為或價值上也認同大眾心中的嚴肅文學是什麼模樣,也盡量活得像重要的男性作家那樣──與世俗截斷,困在孤高的痛苦世界中,如此一來其作品之文學性在獲得他人之肯定時會比較少受到阻礙,自己好像也能夠比較理直氣壯。這無必然關乎功利性的自我形象塑造(當然很可能部分人的確是形象塑造),但更可能是偏見的反覆交替,彼此餵哺,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愚蠢。

C:「她的閱讀跟學術蠻扎實的,評法跟吊書袋的資料空乏言論不太一樣,蠻明顯看出有東西。」

我:「評論很真切,不是那種刻意炫耀的模式。而且她閱讀書量多到,在辦公室會被偷書,有人會半夜四點起床去她辦公桌前把書幹走,還幹了兩箱。」

C:「說到偷書,〈偷書賊〉這篇就很惆悵無力,一種揮手打空拳的無力感,明明在說偷書賊,可是妳知道她要講的,不止是偷書,最後結局也很戲謔。」

我:「對,她的結局都留給讀者那種,哎呀的感覺。還有你剛剛講這些優點我現在才注意到耶!是不是我不太會看。」

C:「不會啊,慢慢看,應該就只是抓的點不同吧。」

我:「要看我的Highlight嗎(貼)~」

內文節錄:

- 特別因為寫作的關係,這種工作本質上就需要大量的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 我常看到學院學生與受歡迎的文人討論,談技巧與用功,論研究與比較強調多種形式的練習等等,我看到那樣對文學藝術的憧憬,那樣熱血,我有點感動也非常想轉身逃開。因為我知道,後面還有一個很大很可怕的奧妙空間,明明是文章,可是會狠狠地攫住你的心重擊你靈魂讓你瞬間掉淚的,是那後面的什麼。很乾淨也很複雜,是用字寫出來的,但那東西和文字沒有關係。

- 沒有形式是不成立的,但只有形式是不可能成立的。寫小說,沒有好的文字是不可能的,但是終究,只有文字,小說是成立不了的。因為它不只是文字,它終究是人對生命的回應。就像視覺藝術,沒有媒材的準確運用是不合格的,但只有形式準確是不夠的。也像音樂,只是很會唱高音或彈得很快速凌厲,走到後來是不夠的。

- 技藝上的功夫沒有,根本無法經由創作來傳達感情或對世界的理解。技藝上的鍛鍊是基本的,是必須自我要求的

C:「恩……寫作是時常一個人必須的孤獨,不是不能或寫不出快樂的文學,而是因為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是不會想要寫作的。」

我:「對啊我認同,提到孤獨,有很多作家都說過類似的話。像石黑一雄說是非比尋常的安靜與孤寂把它轉化成一位寫作家;帕慕克說 I need the pain of loneliness to make my imagination work (好椎心),族繁不及備載。但我覺得很多時候也是為了寫作所以更關注自我,不一定是真的心情憂鬱。是說之前有某本小說,作者認為當今的文學可以容納更多的歡樂元素,所以寫了喜劇。」

C:「對,不過我忘記是哪一本了,是多年來第一本榮獲普立茲的喜劇小說。」

我:「(找找)是格利爾的《分手去旅行》。作者訪談裡有一段我覺得很好,他說:「美國人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應該要有深度而且嚴肅,篇幅動輒七八百頁的白種男人作品。讀者覺得喜劇小說往往在閃避大命題。其實作品只要寫得好,都是正面迎擊命題。那些寫得坦白赤裸的喜劇,多半出於寫的人對那些事感到不自在,想透過寫出來以釋懷。」而且我也很喜歡這本書主打的:我書架上所有兩個男人在一起的故事,不是寫內心創傷,就是對世界絕望,比如《斷背山》,我想寫一本完全不一樣的。」

/

Essays on the self by Virginia Woolf

如果你這個月的扣打只有一本書,讀這本吧!我愛死它了!

雖然說這樣比不太公平,但如果說剛剛《有型的豬小姐》的文字犀利度是10分,那吳爾芙的口氣完全是100分,除了在寫作、文學、閱讀、自我上有更細膩精巧的琢磨,在批評其他作品和指導寫作新手上也沒在手軟的。

比如第一篇essay在談現代小說,她直接把愛德華時期的作家全部指名道姓嗆爆一遍,辦證清晰,鞭辟入裡,沒有任何破綻:

(以下是找到的中文翻譯節錄)

房地產是愛德華時代作家認為容易與讀者建立親密關係的主題。這看起來迂迴間接,但這個成規其實相當有效,成千上萬個喜爾妲.萊斯維斯都是用這個方法來到我們眼前。對於那個時代和世代,這個方法還挺管用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愛德華時代的工具對我們來說是錯誤的工具。他們花了極大力氣強調事物的肌理。他們勾勒出一棟房子,希望我們可以從其中推論出是什麼人住在那兒。要讓人物有價值,他們就得為這房子多加點分。但是如果你主張,小說首先是關於人的作品,他們住的房子不過是其次的,那麼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錯的。

史登和珍.奧斯汀對事物本身感興趣,對人物本身感興趣,對書本身感興趣。因此所有事情都是在作品裡面,沒有什麼是外在的。但是愛德華時期的作家從來不對人物本身感興趣,或是對作品本身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外在的事物。所以他們的作品本身不是完整的,得要靠讀者積極實際地為他去完成作品… 但愛德華時期作家卻未從未注視著她,從未注視著人生;從未注視人性。所以他們發展出一套小說寫作技巧,適合其目的的技巧;他們打造出工具、訂定成規,以從事他們的營生。但是他們的工具不是我們的工具,他們的營生也不是我們的營生。那些成規對我們來說不過是廢墟,那些工具不過是死亡。

吳爾芙的意思是這些作家專寫一些不重要的事,把精湛的技巧和才華耗費在瑣碎的事物上,用盡全力讓這些事看起來像是永恆。對此,她諷刺道:

因此我們對他們的感謝,主要是謝謝他們讓我們看到,他們應該可以做到卻未做到的事。

超嗆!我和讀過吳爾芙的朋友 J 聊起這些,

J:「她寫的東西有些就可以看出非常有目的要Anti-Edwardian,她完全自知自己在創造出新的文學運動,新的表現手法的樣子。不像是某些作者到後來才被歸類在某派之下。」

我:「完全自知自己在創造出新的文學運動聽起來也太帥了吧。她真的很直接耶,有好幾篇都指名道姓誰誰誰,也會很明白地說哪些東西根本是垃圾。她會有隱晦的地方,但該直接說的時候她沒有不坦白過。」

J:「我上次看一篇王爾德的Essay,覺得很類似,也是指名道姓批評誰誰誰。」

我:「而且我覺得他們很好的一點是,他們說的垃圾都不是憑空亂批判,她們是真的讀過那些所謂的垃圾,有些人可能懷有偏見的去討厭一本書或是一個作者。」

J:「我覺得也不一定說是垃圾,就是說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寫法了。」

在吳爾芙批評愛德華作家們的同時,她的文字一直也很不被他們看好,被認為太造作,明明是小說,卻還強調詩的韻律和節奏(但我覺得原文超級美,能讀原文就讀原文吧),要一直等到很後來才獲得真正的好評和肯定。書裡我喜歡的部份太多了,今天只粗略地概括幾個:

(以下為中文翻譯節錄)

「適合小說的題材」並不存在;所有事物都是適合小說的題材;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思想;所有大腦和精神的點點滴滴都可取材;沒有一個概念是錯的。如果我們可以想像小說的藝術活起來,站在我們之中,她毫無疑問地會要求我們拆解她、霸凌她,同時也尊敬她、愛護她,如此她的青春才能不斷延續,她的地位才能確立無虞。

如果你只寫單一個人,你怎麼可能學會寫作?舉最明顯的例子來說。你難道會懷疑為什麼莎士比亞可以懂得語言裡的每個聲音和音節,可以那麼精準地使用文法和句法,難道不是哈姆雷特、弗斯塔福、克莉奧佩脫拉讓他能掌握這個知識嗎?難道不是劇中那些王公貴族、軍官下屬、謀殺犯和士兵,堅持他應該精確地以他們說話的口氣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嗎?是他們教他如何寫作的,而不是《十四行詩》的創作者。

無論是「方法」、或是實驗、甚至是最狂野的實驗,沒有什麼是被禁止的,只有虛假和造作才要受到禁止

我相信所有的小說都是在處理人物,小說的形式就是為了要去表現人物而演化的,它並不是要去宣傳什麼學說、唱什麼歌,或是慶祝大英帝國什麼榮光,它是如此笨拙累贅、沒有驚心動魄,如此豐富有彈性、充滿了活力…….唯有靠著人物是真實的,小說才有可能傳下去。否則,它就消失了……你想想那些你認為是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浮華世界》、《項狄傳》、《包法利夫人》、《傲慢與偏見》、《嘉德橋市長》、《維萊特》(Villette)[4]──如果你想想這些作品,你確實會立刻想到某個人物,對你而言他們是如此真實(我並不是說他們很栩栩如生),而有種力量讓你覺得不只是人物本身,而是透過人物,你得以看見各種事物──宗教、愛、戰爭、和平、家庭生活、在鄉鎮的舞會、夕陽、月昇、靈魂的不朽。對我來說,幾乎沒有什麼人類經驗的主題是《戰爭與和平》沒有觸及的。在所有這些小說裡,所有這些偉大的小說家帶給我們的是,他們希望我們透過某個人物去看到一些事。否則,他們就不是小說家,而是詩人、歷史學家或是時事評論家。

好幾十年前的辯證,到今天讀起來還是字字珠璣,多麽雋永的想法!這本選輯的主題環繞著自我,但我更愛聽她談詩集寫作、閱讀,還有現代小說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這些一針見血的散文集,對我而言像是閃閃發光的智慧,每每看到就覺得受到大啟發,未來一定會重讀很多次的。

推薦給任何對寫作和閱讀有興趣的朋友!看完好清醒,真的被醍醐灌頂了。

/

愛的二十四則運算

林婉瑜在我心裡是抒情詩的小天后(大天后(?)是意象的魔術師:洛夫)

這是我買的第一本林婉瑜,後來才明白其實老在Instagram上看過不少她的短詩作,例如

〈十年〉(節錄)

我花了三秒鐘 決定繼續往前走
走十年的路
才從你身邊
離開一點點
用十年時間
才把你的愛
忘記一些

或是寫明情慾的〈先做再睡〉(節錄)

漫長的睡眠
好無聊
除了偶爾有破碎雜亂的夢來點綴
其他就是無盡無盡的黑暗
所以我建議我們
先做再睡
先做一些愛情再睡
先變成野獸再睡
先收穫一些體溫和形狀再睡

跟其他instagram網紅詩作比,我覺得林的用字略勝很多籌(人家可得過林榮三的新詩首獎),但她在鋪文學性的時候又有抓到暢銷的重點,無論是強烈對比,容易朗朗上口的節奏,或是情愛的記憶點。關於這本,我很喜歡林能大膽寫情慾,也能含蓄寫愛情。身體和慾望都是愛情的一部份,她的詩沒有把它忽略,這部分我覺得很好。

除此之外,這本詩集裡有一些寫法是我沒看過的,像是〈連連看〉和〈期末試題〉等等,很新奇特別,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裡頭對經典童話故事的詮釋有幾篇也有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相反的對話形式就覺得有點看太多。

〈連連看〉
〈期末試題〉

雖然說這本主打愛的計算,但我最喜歡的都不是愛和計算的關係,反而是她一些日常意象的運用,像是:

〈舊的你〉節錄

舊的我們
單純的相信
在相框中互相依靠
微笑看著
相框外的時間

〈去走走〉節錄

「天空是未來,陸地是現在,大海是從前。用仰式躺在過去上面,然後眼睛看著有卷層雲飄過的未來。」

這是這本裡最打動我的兩句,很喜歡這種魔幻的詩意。喜歡情詩的你別錯過這本可愛的小詩集,很適合跟情人一起讀一起玩一起互撩對方(夠了)。

另外,我相信這本詩集是很不錯的中間詩集。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台灣文學缺乏中間類型的大眾文學。光譜上彷彿只有通俗文學和純文學,這兩者的美學標準完全不同,一個注重劇情與張力(通俗文學),另一個較講究用字、敘事腔調以及人物的心理狀態描摹(純文學)。所以想寫中間文學,在光譜的兩端游走,找到平衡點,寫得出色,絕對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我自己讀的還太少,但這本對我而言是一本很不賴的「中間」詩集,能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感覺到她字句裡的文學性。(也能去找找看林的林榮三作品喔,你一定能感覺非常不一樣,字句更加洗鍊,意象也非常美!)

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散文篇

台北文學獎是受各界擁護的華文文學界重頭獻,由台北市文化局在每年底主辦,今年也邁入第21屆。關於它的介紹不說太多,可以點這裡看。台北文學獎很重視推廣,每年得獎的作品都會出版成集,也會在網站上、電視上、劇場裡、大眾運輸詩文等多樣媒介上和民眾分享。

前陣子在滑Readmoo,發現上面竟然有一系列的免費作品集!雖然我知道有的文學比賽也會免費成集發送,但人在國外,很難特地去郵局寄信一趟。發現這個對我這懶人來說實在太方便,只要打開Readmoo,右鍵一點,就可以好好研究作品。

我自己很愛在睡覺前翻個一兩篇,看看人家怎麼寫作,試圖從每一篇學到新的用詞或是關於表達的一些可能性。但沒學到其實也不會怎樣,我是感覺動物,只要在閱讀過程感覺到什麼,被打動到什麼就夠了。雖然這麼說,但我也是很愛看決審紀錄,那是我覺得這些集冊最寶貴的地方之一。決審紀錄是決審委員(實力堅強的評審)在決審會議時發表的意見,我都會搭配原文本看,才發現原來這篇也能用這樣的角度讀,是剛剛只用自己的眼睛讀不進的。看評審一來一往的對話和交流,自己也會開始思考,用全新的感知角度去體會文本,看多了自己對文字的感覺也會磨利一些。

我很認同「語言就是營養」,需要每天攝取才不會流失的這個說法,所以我蠻喜歡看得獎輯的,這是我對文字保持敏銳的一個方式,但並不會刻意想要臨摹裡面的寫作方式。讓我想起朋友所說的:「去看文學獎的作品,根本是為了成為作家而寫作,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

我很同意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但是還是要提醒,是免費的阿還不快去下載。

/

其實對於週讀計畫,心裡滿是不確定性,怕淪為知識的賣淫,又覺得擔心過多,自己哪來什麼肉好賣。同時,也有很多想實驗的,例如對談模式或是其他尚未被嘗試過的手法。文學是門非常複雜的藝術,我知道就算研究了一輩子,恐怕也無法對評論做出什麼寶貴貢獻,就好好的當普通讀者好了。但「身為讀者,我們還是有自己的責任,甚至也有我們的重要性。我們提出的標準和評判仍然會滲透到空氣中,成為大氣層的一部分。」吳爾芙如是說。

謝謝看完的你/妳,我想在尾聲再引一句吳爾芙的話(又來),因為我知道你會感同身受的:上帝或許會不無嫉羨地轉身對彼得說,「你看,那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兒沒有什麼可以給他們了。他們熱愛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帶給你一點感受或新知,歡迎在底下為我「拍手鼓勵」,也可以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一起討論那些另我們感動的事。

1. 拍「1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謝謝你!
2. 拍「2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願意分享給朋友。
3. 拍「30–40下」:表示你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4. 拍滿「50下」:給我最大的鼓勵,支持我繼續在medium上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