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使用者研究怎麼做?聊聊那些讓遠端用研不痛苦的工具與心法

Sonia Wu
11 min readJul 9, 2021

--

防疫在家,Snapask 研究員陪你不打烊

Jakob Nielsen 曾在影片中表明他認為 UX 沒辦法做到 100% 遠端。有些書說當面的「互動感」是用戶研究的真理,如果能 On-site 研究,就別選 Remote的研究方法:即便你身經百戰,你跟受訪者中間還是隔著螢幕,你不是和他一起坐在他家的沙發上。這樣的距離會不會讓你們無法建立更深的連結?你會不會失去那些藏在微小瞬間的重要洞察?你無法保證。

做遠端用戶研究會不會很辛苦?會,做用戶研究本來就不輕鬆。遠端後該發生的麻煩事還是會發生,被放鳥這種事也絕對不會少,遠端帶來的限制會使人放大這些麻煩。所以今天想來分享我身為 UX Researcher 在歷經兩個月的遠端用研後收穫到的一些工具和心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研究打怪之路上可以少走點冤枉路。

身為線上學習平台公司的 UXR,疫情爆發後產品更需要快速迭代和積極探索。為了跟上這個速度, 我們用研時程比過去緊湊不少,以下簡單列出這兩個月我們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遠端版本!):

  • 使用者訪談 (User interviews)
  • 遠端有指引/ 無指引易用性測試 (Moderated/ Unmoderated remote usability testing)
  • 日誌研究 (Diary studies)

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些方法介紹我們使用的工具以及一些小建議,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歡迎各方大神一起來討論研究運營 (Research operation)

招募 Recruitment

A good tool improves the way you work. A great tool improves the way you think.

遠端沒有改變我們的招募流程,讓受訪者預約時段的環節我們依然用 Calendly 。先說我不是葉佩雯,但有付費的版本真心好用,免費版一過我就手刀訂閱的那種好用。它能設定時間寄 email 跟簡訊提醒受訪者,這件事情很重要,有的受訪者會忘記有約訪談,變成遠端更容易忘很人之常情,研究員只能做到最大的努力去提醒,但這些事情你不必自己下海做,請讓工具幫你。Calendly 還可以直接 sync 事件在行事曆上,方便研究員和受訪者直接 access。情況允許的話,思考 research operation 可以怎麼自動化,能夠自動化的環節就不要人工,讓好工具來幫你,你就可以專注在思考、研究、產出更高品質的報告。UX Collective 的這篇文章有列舉出許多熱門的用研工具,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優化你的研究流程,幫助用戶把完成每一步的門檻降到最低

簽署同意書、後續發放 incentive 會變得比較麻煩,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狀況,拒絕簽署啊、沒用過 Google Meet 啦、簽署完問拒絕開鏡頭…等等,這些狀況很能被理解,啊就因為真的很麻煩,參與個訪談你們研究員毛一堆^_^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幫用戶把每一步的門檻降到最低,能先給教學的就給教學,該不該開鏡頭?該準備什麼?該在什麼樣的環境視訊?該怎麼加入會議室?這些事前能在 email 講的東西就不要漏。

然後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因為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比一個 Excel tab 好,招募表單上可以為自己準備一個 checklist ,那些你認為不可能忘了做的事都列上去,這會讓遠端招募的流程更順利。

訪談 User Interview

訪談的流程其實和平常沒有差多少,一個主訪配一位紀錄,我們認為這樣的組合很剛好。受訪者跟你待在同一間 virtual meeting room,太多人一樣會讓對方感覺到人數上的壓力。主訪會全程開著鏡頭,紀錄則只有在一開始 opening 介紹自己時開鏡頭,隨後就關掉,有要補充追問的時候再開鏡頭,我們選擇這樣做是因為希望給受訪者越少壓力越好。另外我本人覺得沒辦法和受訪者實際的交流很可惜,所以我在 closure 時會特別多花一點時間感謝受訪者來參加這次的研究,還有真的希望下次能跟對方當面聊聊,請求對方的同意把他的資料加進研究數據庫。

這次訪談印象蠻深刻的是在做 App 的 search feature 時我們研究過程包含了參與式設計 (Participatory design) 。沒辦法拿出實體的紙,我們就在 Google Slides 上簡單進行,沒辦法用電腦的同學就事先請他們準備好紙筆,畫面上也有提供簡單的素材給他們搬移。像剛剛說到的,研究員這端能準備的越詳盡越好,讓受訪者參加的每一步都毫不費力。

易用性測驗 Usability Test

Work smarter, not harder

因為研究需求上的不同, 這兩個月易用性測驗的部分 moderated 跟 unmoderated 形式我們都有做。在 moderated 部分我們用 WOz 方法,主訪介紹 tasks 和引導,副訪負責操作 Figma,操作的部分和這篇差不多,老話一句:讓好的工具好用的 Figma 幫助你,WOz 變得跟喝水一樣輕鬆~

適時讓 Mixed-methods 帶給你更全面的觀點

Unmoderated usability test 我們也做了很多,都是用 Maze。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會只做 unmoderated usability test,通常會搭配訪談或其他研究方法。
雖然 Maze 有提供你填充題讓用戶可以打字,但過去經驗常常收到空白或是擺明老子就是要來領 incentive 的答覆,讓我們無法更深入的去知道用戶操作上遇到的困難。為什麼這個 task 會失敗?為什麼不會注意到這個按鈕?為什麼是從 A 路徑而不是 B 路徑?這些問題都很有趣,但當你只做 unmoderated 發現到了特別的熱點圖,然後發現參與者什麼都沒回,我保證你會想哭。

Maze 的熱點圖: 為什麼大家都按 + 呢?

從熱點圖發現設計易用性的問題,但為什麼這問題會發生呢? 這些 unmoderated 沒辦法告訴我們的事可以用其他研究方法去補,有點像是你發現打殘暴炎魔只用刀根本不痛,你要再帶一把弓箭。我們選擇搭配質性訪談去更全面的了解用戶操作時的 mental model。當我們能夠獲得這些 insights,帶回去給產品設計團隊的建議也會更有說服人心的力量。

另外蠻值得一提的是你選擇看什麼資料也是很有趣的研究面向。有的研究員完全不會去看熱點圖,有的研究員不在意 tasks 可能失敗的原因,我沒有說哪種方式才是最好的,因為這有時候也跟手上的研究需求很有關係。剛剛一直提到讓好的工具幫助你,研究員也可以花時間好好探索這些工具,它其實能夠提供很多面向的分析。哪些面向是這次研究需要的?這個新的分析方向有可能會幫助到我嗎?有的話是為什麼?研究員的一天是充滿靈魂拷問的一天 XD

當你從一群人的資料去看,再看到一個經歷 fail 的人會怎麼點,這個人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再把這個點跟其他 stakeholders 分享的時候聽到他們發出 喔!!!!! 的聲音時會更深感受到看這些資料的價值。

日誌研究 Diary Study

為了瞭解遠端上課後高中生生活的改變,我們這次也做了為期一週的日誌研究。全程在 Messenger 上進行,每天有四個時間點會讓對話機器人推播訊息給高中生,有時候是推播寫日誌的提醒,有時候也會針對不同分類的學生推播不同的 tasks,方便我們在後續追問以及寫訪綱的時候更聚焦。

我們第一天推播時注意到同學反應冷漠,可能是因為發出去的文字太正式嚴肅,Snapask 的產品定位是跟學生站在同一陣線的神隊友,所以我們馬上請厲害的 UX writer 調整內容,讓一群老研究員們(QQ)聽起來更有活力,果然第二天收到的日誌就又長又精彩,看著同學們的一天,好像又重新過了一次 16 歲 XD

幫高中生 onboarding 時我們還做了可愛的簡報

Every great design begins with an even better story

每天晚上我們都會留下一小段時間跟各自分配到的高中生聊天,看看他們日誌狀況、從我們給的 toolkit 裡挖挖看他們的特別答覆。每天花 10 分鐘認真聊聊日誌的內容我覺得這時間投資超值得,這時間不止是單純的在看資料,思考後續分析方向,更重要的事是這段時間可以讓我和同學們建立連結,發現更多 even better story 的可能性。這些收回來的 text 你可以讓它可以只是日誌,但你也可以讓它成為更多東西,是你跟活生生的 user 互動的機會(多麽難能可貴),這些交流根基除了對於後續訪談是非常好的養分,你跟用戶互動的過程也會看到許多新鮮的面向!

除了傾聽以外,偶爾我們也會推播關於自己的訊息,遠距開會畫面爆炸的情景、讀書時最喜歡喝麻古、遠距耍廢都用哪些時間管理 App 克制自己… 一開始這樣做只是想順便提醒同學們日誌時間到了,沒想到我們卻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回覆,而且是緊緊和原本研究問題相扣的回覆。這些都是我們沒想過的事,真的離高中時代好久了,能夠因為自己的分享換來老屁股已感受不到的(?) insights 真好。

當學生感受到你的努力QQ

關於日誌分析其實還有許多可講的,但礙於篇幅就先略過。如果要給什麼 Quick tip 就是拉長你預期的研究時程,或是給時程一點彈性。Monitor 會比你想像中花時間(記得有看過文章笑說你若一次 monitor 15人,光 monitor 日誌就會變成你的 full-time job XD) ,後續資料收進來做遠端分析也會耗費不少時間,可以的話留給自己一點彈性,一起當個能屈能伸的 researcher (?)

心法 Mindsets

正如其他工作,遠端用研也講求溝通上的透明。沒辦法在訪談結束後和 co-worker 在走去泡咖啡的路上邊 debrief,但可以邊吃一塊小餅乾邊在 Google Meet 裡 debrief。用研的儀式感也可以遠端化~

沒辦法拍拍彼此肩膀就聊天,現在我們會留下特定時段和組員 sync up 研究進度,若是發現哪裡要調整也可以快速整理步伐。像是我們做日誌研究時每晚都會聊自己 monitor 的小朋友今天如何了、又說出什麼特別的話、追問的部分有哪些新的突破點、後天的 diary prompt 是不是要多加新的題目。在做日誌研究的質化分析時我們也會留下一大段空白的時間,在 Miro 上一起討論 coding 的一致性外,也會開著 Miro 一起邊聽音樂邊分析。和 stakeholders 的 sync up 和各種會議和實體沒什麼差,一樣儘早能 involve 對方越好。

做質化分析時可以在 Miro 上一起聽音樂

最後,希望大家 Remote-researching 的時候也要讓自己快樂,有點不快樂的話今晚就去把薯條加大。研究之路很漫長,別去在乎今天鹽酥雞點了多少錢。做 UXR 就如 Doorbells, Danger, and Dead Batteries: User Research War Stories 這本書所寫:

Happy researchers lead to happy participants, which lead to nice stories and lots to learn from.

當你發自內心、快樂的投入在與用戶的對話時,他們是會感受到的,即使你們中間隔著螢幕。

今天只淺談了遠距用研的小心得,每個研究方法其實還有更多更深入的東西值得我們探索。若有興趣交流、討論的朋友歡迎底下留言,喜歡的話也別吝嗇幫我拍手五十下,繼續書寫用研文章~

--

--